
- 防静电地板打蜡系列
- PVC防静电地板打蜡
- 防静电环氧树脂地板打蜡
- 高架防静电地板打蜡
- 网络机房防静电地板打蜡
- 普通地板打蜡系列
- 石英塑胶地板打蜡
- 水磨石地板打蜡
- 金刚砂地板打蜡
- 环氧树脂地板打蜡
- 实木地板打蜡
- 防静电地板系列
- PVC防静电地板安装
- 环氧树脂防静电地坪
- 高架防静电地板安装
- 全钢防静电地板安装
- 环氧树脂地坪系列
- 经济型环氧地坪漆
- 砂浆环氧地坪
- 环氧自流平地坪
- 水性透氧环氧地坪漆
- 密封固化地坪
- 水磨石密封固化地坪
- 混凝土密封固化地坪
- 金刚砂密封固化地坪
- 环氧树脂密封固化地坪
- 塑胶地板系列
- PVC塑胶地板
- 石英塑胶地板
- PVC艺术地板
- 石材翻新系列
- 大理石晶面处理
- 花岗岩晶面处理
- 石材翻新
- 其他服务
- 无尘洁净室清洁
- 冷却塔中央空调清洗

联系我们
传 真:0769-81769343
Emall:haiyang@cnhaiyang.com.cn
公司主页:www.haiyang888.com
联 系 人:梁小姐/查小姐
地 址:东莞长安镇乌沙蔡屋第三工业区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
国家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和防静电标准!--东莞海洋清洁总公司提供
石材翻新,大理石翻新,石材护理,大理石护理,石材镜面处理,石材晶面处理,东莞石材翻新,深圳石材翻新,广州石材翻新,东莞石材翻新服务,深圳石材翻新服务
观察各种情况数据间的相互关系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是否存在矛盾,6.2.4对有关情况数据作进一步综合分析。必要时还须对其他情况或数据(包括非静电技术方面的作补充收集或测试,以便作出最终结论。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静电放电与引燃、静电防护措施、静电危害的平安界限及静电事故的分析和确定等。
本标准适用于存在静电引燃(爆)危险场所的设计和管理。
2引用规范
GB4385防静电胶底鞋、导电胶底鞋安全技术条件
GB4386防静电胶底鞋、导电胶底鞋测量方法
GB6950轻质油品安全静止电导率
GB6951轻质油品装油安全油面电位值
GB12014防静电工作服
3放电与引燃
3.1各类静电放电的特点和其相对引燃能力见表1
液面或固体外表带负电荷时发生的放电比带正电荷时发生的放电,3.2相同带电电位条件下。对可燃气的引燃能力可大一个数量级。
可燃物更易点燃。3.3下列环境条件下。
a.可燃物的温度比常温高;
b.局部环境氧含量(或其他助燃气含量)比正常空气中的高;
c.爆炸性气体的压力比常压高。
4静电防护措施
各种防护措施应根据现场环境条件、生产工艺和设备、加工物件的特性以及发生静电引燃的可能水平等予以研究选用。
4.1基本防护措施
4.1.1减少静电荷产生
应尽量选用在带电序列中位置较邻近的或对产生正负电荷的物料加以适当组合,a.对接触起电的有关物料。使最终达到起电最小。静电起电极性序列表见附录C参考件)
对有关物料应尽量做到接触面积、压力较小,b.生产工艺的设计上。接触次数较少,运动和分离速度较慢。
4.1.2使静电荷尽快对地泄漏
所有属静电导体的物体必需接地。对金属物体应采用金属导体与大地作导通性连接,a.存在静电引爆危险的场所。对金属以外的静电导体及亚导体则应作间接接地。
其接地电阻值也不应大于1000Ω。b.静电导体与大地间的总泄漏电阻值在通常情况下均不应大于106Ω。每组专设的静电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值一般不应大于100Ω;山区等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地区。
有时为了限制静电导体对地的放电电流,c.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允许人为地将其泄漏电阻值提高到不超过109Ω。
d.局部环境的相对湿度宜增加至50%以上。
防止采用静电非导体。e.生产工艺设备应采用静电导体或静电亚导体。
宜在接近排放口前的适当位置装设静电缓和器。f.对于高带电的物料。
可添加少量适宜的防静电添加剂,g.某些物料中。以降低其电阻率。
应予接地。h.生产现场使用静电导体制作的操作工具。
宜用高压电源式、感应式或放射源式等不同类型的消除器。4.1.3为消除静电非导体的静电。
同时屏蔽体应可靠接地。4.1.4将带电体进行局部或全部静电屏蔽。
应尽量避免存在静电放电的条件,4.1.5设计和制作工艺装置或设备时。如在容器内避免出现细长的导电性突出物和避免物料高速剥离等。
坚持在爆炸下限以下。4.1.6控制气体中可燃物的浓度。
4.2固态物料维护措施
4.2.1接地措施应符合下列具体要求:
其紧密接触的面积应大于20cm2a.非金属静电导体或静电亚导体与金属导体相互联接时。
一般不必另设跨接线,b.采用法兰及螺栓联接的配管系统。对于室外的架空配管系统,则应按有关国家防雷规程执行。
可在金属导体与非金属静电导体或静电亚导体之间,c.进行间接接地时。加设金属箔,或涂导电性涂料或导电膏以减小接触电阻。
应在油罐开盖以前进行;接地线的撤除应在装卸完毕,d.油罐汽车在装卸过程中应采用专用的接地导线(可卷式)夹子和接地端子将罐车与装卸设备相互联接起来。接地线的联接。封闭罐盖以后进行。有条件时可尽量采用接地设备与启动装卸用泵相互间能联锁的装置。
应采用6mm2以上的裸绞线或编织线。e.振动和频繁移动的器件上用的接地导体禁止用单股线。
见表24.2.2利用空气电离原理使静电中的和静电消除器有多种型式。
正确的4.2.3静电消除器原则上应装设在靠近带电体最高电位的部位。
装设位置如图1所示。
4.3液态物料防护措施
4.3.1控制烃类液体灌装时的流速
液体在鹤管内的容许流速按式(1计算:a.灌装铁路罐车时。
VD≤0.8.........1
m/式中:V烃类液体流速。
mD鹤管内径。
但不得大于5m/大鹤管装车入口流速可以逾越按式(1所得计算值。
液体在鹤管内的容许流速按式(2计算:b.灌装汽车罐车时。
VD≤0.5..........2
m/式中:V烃类液体流速。
mD鹤管内径。
应防止液体的飞散喷溅,4.3.2输送和灌装过程中。从底部或上部入灌的注油管末端应设计成不易使液体飞散的倒T形等形状或另加导流板;或在上部灌装时,使液体沿侧壁缓慢下流。
宜从底部进油。若不得已采用顶部进油时,4.3.3对罐车等大型容器灌装烃类液体时。则其注油管宜伸入罐内离罐底不大于200mm注油管末侵入液面前,其注流速应限制在1m/以内。
其流速应限制在1m/以内。4.3.4烃类液体中应避免混入其他不相容的第二相杂质如水等。并应尽量减少和排除槽底和管道中的积水。当管道内明显存在第二物相时。
可燃性液体的外表,4.3.5贮存罐、罐车等大型容器内。不允许存在不接地的导电性漂浮物。
例如在精细过滤器的入口,4.3.6当液体带电很高时。可先通过缓和器后再输出进行灌装。带电液体在缓和器内停留的时间,一般可按缓和时间的3倍来设计。
4.3.7烃类液体的检尺、测温和采样。
禁止进行取样、检尺或测温等现场操作。设备停止工作后,a.当设备在灌装、循环或搅拌等工作过程中。需静置一段时间才允许进行上述操作。所需静置时间见表3
注:
则按液体容积<10m3取值。a.若容器内设有专用量槽。
b.对油槽车的静置时间为2min以上。
c.对金属材质制作的取样器、测温器及检尺等在操作中应接地。有条件时应采用自身具有防静电功能的工具。
其容器应是静电导体并可靠接地,4.3.8当在烃类液体中加入防静电添加剂来消除静电时。且需定期检测其电导率,以便使其数值保持在规定要求以上。
可以在管道的末端装设流体静电消除器,4.3.9当不能以控制流速等方法来减少静电积聚时。其结构见附录D参考件)
应使用导电软管或内附金属丝、网的橡胶管,4.3.10当用软客输送易燃液体时。且在相接时注意静电的导通性。
宜用金属或导静电容器,4.3.11使用小型便携式容器灌装易燃绝缘性液体时。防止采用静电非导体容器。对金属容器及金属漏斗应跨接并接地。
4.4气态粉态物料防护措施
4.4.1工艺设备的设计及结构上应避免粉体的不正常滞留、堆积和飞扬;同时还应配置必要的密闭、清扫和排放装置。
越易起电和点燃。整个工艺过程中,4.4.2粉体的粒径越细。应尽量防止利用或形成粒径在75μm或更小的细微粉尘。
应防止偶然性外来金属导体混入,4.4.3气流物料输送系统内。成为对地绝缘的导体。
必要时应采取相应措施。4.4.4应尽量采用金属导体制作管道或部件。当采用静电非导体时应具体丈量并评价其起电程度。
可在气流输送系统的管道中央,4.4.5必要时。顺其走向加设两端接地的金属线,以降低管内静电电位,也可采用专用的管道静电消除器。
宜先输入小体积的金属接地容器,4.4.6对于强烈带电的粉料。等静电消除后再装入大料仓。
进料口不得伸出,4.4.7大型料仓内部不应有突出的接地导体。用顶部进料时。应与仓顶取平。
且工艺中粉尘粒径多半在30μm以下时,4.4.8当筒仓的直径在1.5m以上。要用隋性气体置换、密封筒仓。
应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护措施。4.4.9工艺中需将静电非导体粉粒投入可燃性液体或混合搅拌时。
应采用导静电的容器及滤料并予以接地。4.4.10收集和过滤粉料的设备。
应防止不正常的泄漏,4.4.11对可燃气的管道或容器等。并宜装设气体泄漏自动检测报警器。
应选择适宜的流向和处所。对于压力高、容量大的气体如液氢排放时,4.4.12高压可燃气体的对空排放。宜在排放口装设专用的感应式消电器,见附录E参考件)
4.5人体及服装静电防护
且可燃物的最小点燃能量在0.25mJ以下时,4.5.1当气体爆炸危险场所的等级属0区或1区。工作人员应穿无静电点燃危险的工作服。当环境相对湿度保持在50%以上时,可穿棉工作服。
应穿防静电(导电)鞋,4.5.2爆炸危险场所工作的人员。以防人体带电,地面也应配用导电地面。
4.5.3禁止在爆炸危险场所穿脱衣服、帽子或类似物。
5静电危害的平安界限
5.1静电放电点燃界限
5.1.1导体间的静电放电能量按式(3计算:
W=1/2CV2..........3
J式中:W放电能量。
FC导体间的等效电容。
VV导体间的电位差。
就有引燃危险。当其数值大于可燃物的最小点燃能量时。
将不会因静电放电使最小点燃能量大于或等于0.25mJ的烷烃类石油蒸气引燃。5.1.2当两导体电极间的电位低于1.5kV时。
5.1.3接地针尖等局部空间发生的感应电晕放电不会引燃最小点燃能量大于0.2mJ可燃气。
5.2物体带电安全管理界限。
5.2.3固体静
电非导体平面(反面15cm内无接地导体)不引燃放电平安电位对于最小点燃能量大于0.2mJ可燃气是15kV
油面电位低于12kV5.2.4轻质油品装油时。
5.2.5轻质油品平安静止电导率应大于50pS/m
若其涂层厚度不大于2mm并避免快速重复灌装液体,5.2.6对于采用了基本防护措施的内表面涂有静电非导体的导电容器。则此涂层不会增加危险。
5.3引起人体电击的静电电位
发生电击的人体电位约3kV不同人体电位的电击水平5.3.1人体与导体间发生放电的电荷量达到210-7C以上时就可能感到电击。当人体的电容为100pF时。
见附录F参考件)
引起人体电击的界限,5.3.2当带电体是静电非导体时。因条件不同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当电位在30kV以上向人体放电时,将感到电击。
6静电事故的分析和确定
除按惯例进行事故调查分析外还应依照下列规定进行分析和确认。凡疑为静电引燃的事故。
6.1检查分析是否存在发生静电放电引燃的必要条件。
推测可能带有静电的设备、物体和带电程度,6.1.1通过对有关的运转设备、物料性能、人员操作以及环境情况的分析。以及放电的物件,条件和类型。
并估算可能的放电能量。6.1.2收集和测取必要的有关技术参数。
对是否属静电放电火源作出倾向性意见,6.1.3参考本标准第3章及第5章中提出的有关界限。或对较为简单明显的情况作出相应的结论。
则应根据实际的需要和可能,6.2对于较为复杂的情况。选取以下局部或全部内容,作进一步的测试,并通过综合分析后,作出相应的结论。
主要包括环境温湿度和通风情况、可燃物种类、释放源位置及可能的爆炸性气体浓度分布情况,6.2.1充分收集或测取有关技术参数。已有的防火防爆措施及其实际作用,与静电有关的物料的流量流速和人员动作及操作情况。非静电的其他火源的可能性等。
其方法是选出可能带有静电并发生放电的物件(主要是金属件)通过电子显微镜作微观形貌观察,6.2.2遗留残骸件的分析检验。查明是否存在类似“火山口”特征的高温熔融微坑。以确定静电放电的具体部位,肯定事故的原因。
需参考事故发生时的具体条件,6.2.3物件的起电水平和放电能量难用分析的方法予以定量或半定量确定时。进行实物模拟试验,加以验证。模拟试验可在现场或在其他适宜场所进行。